麻雀 (游戏)

麻雀 (游戏)

四人围坐在同一桌上打麻将(图中为日本麻将)

经过多年演变,各地不止有不同的麻将玩法,对共通的规则或行为,也冠以不同名称,不过当中不少仍是明、清年代用语。以下列出各地玩家对部分术语的名称,及这些称谓的来源。

打麻将

编辑

从徐珂的《清稗类钞》(1916)[3],可知麻将耍乐最早是称为“‘叉’麻将”。根据1950年代以前的报章,当时除了“叉”,还有“打”与“拍”两种叫法。“叉麻将”直至1970年代,仍见于报刊,至今吴语地区仍用此叫法。“打麻将”则无疑是现今最流行的叫法。至于“拍麻雀”,仍存于闽南语中[85]。今日还有“搓麻将”这种叫法,不知始于何时,亦不知是否“叉麻将”之音变(上海话“搓”和“叉”同音)。

庄家(庄)

编辑

“庄家”本是“桩家”,是明代马吊已有的用语,例如见冯梦龙《马吊脚例》(约1600年)。

编辑

“圈”字顾名思义,就是庄家又轮了一圈的意思。此语可见于《海上花列传》(1894)[17]及以后多部晚清小说,例如《负曝闲谈》(1903-04)[21]。

生张、熟张

编辑

“生张”指未被打出或只打出过一只的牌张,此语早于清嘉庆年间小说《蜃楼志》(1804)[86]已出现,不过小说叙述的并非麻将游戏,而是麻将的其中一种前身,称为“斗混江”的纸牌戏。该小说亦称台上比较多见的牌为“热张”,与后来见于清末小说《九尾龟》(1910)[25],而且为现代人沿用的术语“熟张”不同。

胡牌

编辑

和牌(大陆)/胡牌(台湾、大陆)/食糊(粤港澳)

当麻将玩家将牌凑成了一定的组合,获得胜利,就称为“和牌”。“和”字可追溯至“默和牌”及“碰和牌”,但由于天九也有所谓“游和”及“碰和”的玩法,而天九牌张又可追溯至宋代的“宣和牌”,因此“和牌”这个术语,也许从清代以前已经沿用。

如打13张牌的话,胡牌14张。而16张牌的话胡牌17张。以13张牌为例,胡牌的组合基本为四组面子[87]再加一对[88]。而16张牌基本一样,为五组面子再加一对。不过如无法达到以上要求而玩家报称胡牌,称为“诈和”。

“和牌”于清代又称为“湖牌”。李汝珍《镜花缘》(1818)第七十四回[40]里面打花湖(一种天九牌戏)与十湖(一种类似麻将的纸牌戏)的情节,就有“湖”了某些牌以及出现“诈湖”的情节。“虎、和、湖”三个近音字,从清初开始,已一直在中国牌戏或牌具的名称中独立或交替使用,例如看虎、斗虎、打四虎、六虎、花湖、十湖、游湖、十五湖、花和、默和、碰和、游和等等。“和牌”之所以称为“湖牌”,也许也是音变的缘故,或避免令“和牌”(胜出)与“和局”(流局)混淆。今人说“胡牌”、“食糊”或“诈和/胡”,可能是“湖”这个术语的本字失传的结果。

须注意的是,无论写作和、胡或糊上述哪个字,都读作hú音,不读作hé、hè、huó或huò音。

自摸

编辑

“自摸”指胡牌所用的那一只牌是赢家自己摸到,而非其他玩家打出。见晚清小说《负曝闲谈》(1903-04)[21]。

出冲

编辑

出冲(粤港澳/大陆吴语地区)/放枪(台湾)/放炮(大陆)/榮、ロン(日本)

当上一家打出一张手牌后,下家能立即取走打出的手牌来凑成组合胡牌,则上一家为“出冲”。“出冲”之中“冲”字的传统中文写法应为“衝”,于论牌艺的古籍中又或作从冫的“冲”,但今人多误写为水部的“沖”。“冲”于明代《马吊脚例》中其实解玩家所下的注码(明代马吊玩法是斗牌,不是麻将的凑牌,故有下注之举),但演变至现代的“出冲”,或近音的“放枪”、“放铳”、“出铳”,则变成带“输掉注码”的含意。

至于“放砲”一语,最早见于清末小说《九尾龟》(1910)[25]的“开大炮”。

听牌

编辑

听张(中国大陆吴地)/听牌定口(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)/叫糊(粤港澳)/下叫(巴蜀地区)/テンパイ(日本)

此术语指玩家只差一只牌即可胜出。“听牌”出处不详(南方大部分地区“听”字发音与“定”字发音相近),“叫糊”则显然是为了对应“食糊”而来。由于各地规则不同,胡牌的种类和方法亦有出入,但一般而言,通过改变分组方法,一副牌可听的牌张可以多于一只。以广东麻将为例,若玩家手上有十三张牌:

那么以下任何一只也可胡牌:

听牌牌数使用的量词有听、叫等,上面听六张牌的情形可被称为“六听牌”、“听六个洞”、“六口叫”或“六面听”。在广东麻将、香港麻将等多以“扉”字作为量词,以上例的情况便会被称为“六扉”。此出处未明,但麻将牌型“九莲宝灯”(可听的牌有九种,即谓“九扉”)在英语中称为“9 Gates to Heaven”[89],当中的“Gates(门)”可能就是取自“扉”的意思(“扉”字在古时有“扇门”的意思)。

碰、刻子

编辑

“碰”出自“碰和牌”,指一组三张同样的牌张。又称“刻子”。例如三张一万:

或者三张东风:

“碰”也可以作动词。若自己已有两张一样的牌,看到别人打出第三张时,就可以“碰”它,把别人打出的牌拿到自己面前,组成刻子。碰回来的刻子必须翻开放到明牌区,称为“明刻”;但自己摸回来的刻子并不用翻开,称作“暗刻”。

中国北方多称一碰为一“坎”。此字的普通话拼音为kǎn,有些地方的玩家不辨本字,却仍取kǎn音,例如广东麻将中,一碰称为“一 kaan2(粤拼)”[90],但粤语中此音无字。

广义的刻子也包含杠子,即可以包括一组三张或一组四张同样的牌。狭义的刻子则不包括杠子。

杠、杠子

编辑

与刻子相似,若有同样的四张牌,则可以“杠”,例如下方就是一组“杠子”:

或者四张红中:

“杠”可以分作:明杠、暗杠和加杠。

明杠指自己手牌里有三张一样的牌时,当任何一个玩家打出第四张,就可以喊“杠”,把该弃牌取过来,然后翻开这四张牌放到鸣牌区。

暗杠指自己手牌里有四张一样的牌,那就可以在自己的回合时暗杠。注意暗杠必须把四张牌都放到鸣牌区(有些地方牌例不用翻开;有些牌例要翻开其中一两张,让人看到暗杠了哪张牌),而日本麻将则是盖两张在四张牌的两侧(或中间)。

加杠即是自己已经碰过一组牌后,在自己的回合时摸到第四张,或本身在自己手牌里有第四张,那就可以加杠。注意必需在摸牌后才可以加杠。若你在该回合碰了牌,由于没有摸牌的步骤,那就不可以加杠。

不管是哪种杠,杠了牌以后都要从牌墙尾摸一张牌,然后打出一张牌。

在组成胡牌牌型或计算番数时,除了特别规定须为杠子才有效(例如“十八罗汉”这牌型)外,一般情况下杠子可视为刻子的一种。

吃、顺子

编辑

吃牌(台湾及中国大陆)/上牌(粤港澳)/チー (日本)

“上”本是一种与麻将相似的天九牌游戏“同棋”的发牌方式。根据杨荫深《中国游艺研究》(1946, p.85)[5]记载,同棋的开局方式与打麻将相近,各玩家都是先洗牌,然后在自己面前砌起十多幢牌,不过同棋的玩家还会在别处(例如台中央)放置二十张“垃圾牌”。发牌的时候,先由庄家的对家掷三颗骰。若掷出6、10、14、18,就由庄家拿垃圾牌,下家拿庄家所砌的牌,对家拿下家牌,上家拿对家牌,各拿二十张。这种取牌方式就称为“上”,若掷得其他点数,则用另外的开牌方式。吃牌后所组成的一组牌,称为“顺子”。

“吃”或“吃牌”的出处不详,但杨荫深在书中论及麻将一节(p.99)也是用此语。由于粤人称出胡牌为“食糊”或简称“食”,而“食”与“吃”同义,所以“吃牌”这个词语最容易引起混淆。吃牌之后形成的顺子,粤人称作一“黐”(粤拼ci1),而不知此音实乃普通话的“吃”[90],或者故意取音改字与“食”区分。

吃牌的时候,只可以取上家打出的牌,与自己手中另外两张牌形成顺子,并翻开来放到鸣牌区。有些地方牌例规定,吃到的牌必须是放置在顺子中间,或者要把牌张横放,以显明所取之牌。例如吃三条,就有以下几种方式:

方法

图标

1

(以一条、二条吃三条)

2

(以二条、四条吃三条)

3

(以四条、五条吃三条)

“碰”和“杠”的优先权凌驾于“上”。如果有一位玩家叫“上”,也有另一位玩家叫“碰”或“杠”,那么叫“碰”或“杠”的玩家则可以拿取该弃牌。

注意,以下组合并不算顺子:

方法

图标

1

(数字9与1之间不算顺)

2

(数字9与1之间不算顺)

3

(字牌不能组成顺子)

4

(字牌不能组成顺子)

面子

编辑

即顺子、刻子、杠子。

搭子

编辑

未完成的顺子或刻子的两张牌,包括以下几种:

两面搭子

编辑

数牌2至8中的连续两张数牌。

例如: ,它们既可以跟 形成顺子,也可以跟 形成面子。

边独搭子

编辑

数牌1、2,或数牌8、9。

例如: ,它们只可以跟 形成顺子(麻将牌并没有“十条”)。

又如: ,它们只可以跟 形成顺子(麻将牌并没有“零条”)。

中洞搭子

编辑

两张数牌的数字相差2。

例如: ,它们只可以跟 形成顺子。

对子

编辑

两张相同的牌,即下述的“对子”。要有第三张相同的牌才能完成刻子。

对子

编辑

将(台湾及中国大陆)/眼(粤港澳)

又称“将眼”、“对子”,日本麻将叫“雀头”,即两张一样的牌。十三张麻将里,标准的胡牌牌型是“四组一对”,即四组面子另加一对对子。十六张麻将里,标准的胡牌牌型则为“五组一对”,即五组刻面子另加一对对子。

翻(番)

编辑

翻或番(其余地方)/台或臺(台湾、中国大陆吴语地区)/翻 (日本)

清末麻将牌结算时,本以“和数”计算,“一和”是基数,n和就是一和的n倍。例如若以一元作一和,那么一副牌有四和的牌,就计四元。后来除了以普通倍数计算的和数以外,还引入以幂次方计算的“翻数”,即是以某个基数乘上二的某个幂次方来计算。这个幂,就称为翻(番)。例如“三翻(番)”就是“翻倍三次”,即二的三次方,八倍。此语可见于晚清小说《负曝闲谈》(1903-04)[21]。

现今多数华人地区的麻将牌计算筹码时,都弃和数而只计翻数。

大部分麻将的基数是固定的,但日本麻将的基数则是少数存古的制度,称为副或符,会随手牌组成、听牌方式、胡牌方式改变。例如边崁独这种在广东/台湾麻将算一番/一番的情况,日本麻将仅算2符,对分数影响较小(日本麻将20符起跳,多2符即多10%,但每多一番基本就是加倍)。

而台湾麻将的台与国标麻将的翻则是直接相加,没有基数。

编辑

日本麻将的翻数分两种,一种为“役”,即能起和的翻数;另一种为糊出后能计算的翻数。能胡牌的牌型称作“役种”(日语:あがり役)。

不能作为役的翻数,例如有:宝牌、立直后的一发。玩家手头上的牌型,必须满足至少有一役的胡牌牌型,并赢出该局后,才能算进所得翻数中。

编辑

此语早见于《官场现形记》(1903)[18]及《负曝闲谈》(1903-04)[21]。清末民初的麻将玩家约战的时候,会以一“底”几多钱来说明预期的最大输赢总数,例如一百元一底,就是预期胜负最多在一百元上下。可是这个底数其实无大意义,原因是实际决定输赢的,是各人胜出牌局之翻数,以及总共打几多圈。即使商定一底一百元,总输赢超出此数的情况亦常见,不过这个术语仍然沿用至今。

双辣、三辣

编辑

麻将引入翻数之后不久,为避免一局牌的赔额过巨,一些地方开始为翻数封顶,例如四翻以后,无论几多翻皆以四翻计,这个封顶翻数,今称“满湖”(或讹作“满胡/满糊”),粤地亦称“爆棚”,日本麻将则称作“满贯”。

当时江、浙地方称“满湖”为“辣子”,此语可见于《后官场现形记》(1907-08)。[91]。引人满湖/辣子制度之后,江浙一带又派生出称为“双辣”的结算方法

[92]。

所谓双辣,即是于满湖翻数之上再加入一个结算点,而赔额是“辣子”的双倍。例如四翻满湖,八翻双辣,那么四至七翻均以四翻计,而八翻或以上皆以八翻计。而今一般地方玩法多以四翻作满湖,但双辣的结算点则多介乎六至八翻之间。

如今除了双辣,有些地方还有“三辣”制,即是翻数依然封顶,但比双辣再多一个结算点,赔额为双辣的双倍,或满湖/辣子的四倍。

日本麻将在3翻70符和4翻40符还有5翻会达到满贯,6~7翻是“跳满”(1.5倍的满贯),8~10翻是“倍满”(2倍满贯),11~12翻是“三倍满”,13翻以上则是“役满”(四倍满贯),用小牌型累计到13翻的役满一般被称作“累计役满”,有些大的牌型则是直接役满甚至在地方规则可以复合役满,有双倍役满、三倍役满等,不过正式比赛规则最多只记一倍役满。

相关推荐

智能pos机刷卡方法
365bet赌场官网

智能pos机刷卡方法

06-30 🌱 5835
微信最多可以加多少人?微信好友数量限制解析
Win10系统自带工具剪贴板在哪里打开 Win10如何使用命令快速清空剪贴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