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來(tathāgato)
编辑
(梵語、巴利語:tathāgata,陽性單數主格:tathāgato)
参见:如来
《金剛經》解:“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”
《成實論》釋:“如來者,乘如實道來成正覺,故曰如來。”
《十號經》解釋:“如過去正等正覺,調伏息心得至涅槃,故名如來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解:“如三世佛所說不變,故名為如,佛如而來,故名如來。……涅槃宣說,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,故曰如來。”[8]
《法蘊足論》解釋:「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,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,於其中間諸有所說、宣暢敷演,一切皆如,無有虛妄、無有變異、諦實如理無有顛倒,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,故名如來。」
應供(arhan,音譯:阿羅漢)
编辑
参见:阿羅漢
(梵語:arhat,陽性單數主格:arhan;巴利語:arahant,陽性單數主格:arahaṃ)
《成實論》解釋:“以煩惱盡故得此法,貪恚痴等是妄語根本,滅此諸結,是故應供。”
《十號經》釋:“令彼世間所有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果,及天上人間最上之物供養於佛,獲得最上富貴吉祥之福,是名應供之號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解:“如來諸過悉已斷盡,福田清淨,應受物供故名應供。 [8]
《大智度論》解釋:“佛諸結使除盡,得一切智慧故,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。
正遍知(samyaksaṃbuddho,又譯正等覺(者)、正等正覺(者)、三藐三佛陀)
编辑
(梵語:samyak-saṃbuddha,陽性單數主格:samyak-saṃbuddho;巴利語:sammā-sambuddha,陽性單數主格:sammā-sambuddho)
《成實論》釋:“是正智法從明行生,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通達故,得名正智。”
《十號經》中為“正等覺”,解釋:“如來具一切智,於一切處無不了知。……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,斷盡結習成無上覺,此名正等正覺。”[8]
《大智度論》解釋:“知苦如苦相,知集如集相,知滅如滅相,知道如道相。”
明行足(vidyācaraṇasaṃpannaḥ,又譯明行圓滿)
编辑
(梵語:vidyā-caraṇa-saṃpanna,陽性單數主格:vidyā-caraṇa-saṃpannaḥ;巴利語:vijjā-caraṇa-sampanna,陽性單數主格:vijjā-caraṇa-sampanno)
《成實論》釋:“是正智法從明行生,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通達,故得名正智,盡行施等波羅蜜故諸明行足。”
《十號經》解:“明謂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盡明;行足者,為如來身口意業,善修滿足正真清淨。如有大衣鉢等自在觀照而無愛著,於自願力一切之行,修令滿足,號明行足。”[8]
善逝(sugato)
编辑
(梵語、巴利語:sugata,陽性單數主格:sugato)
《成實論》解釋:“餘人亦於無始生死行施等法無正行,故不名善逝,佛有正道行施等行,故名善逝。”
《十號經》解:“如來正智能斷諸惑,妙出世間能往佛果,故名善逝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解釋:“善者名好,逝者名去,如來好去,故名善逝。”[8]
世間解(lokavid)
编辑
(梵語:loka-vid,陽性單數主格:loka-vid;巴利語:loka-vidū,陽性單數主格:loka-vidū)
《成實論》解釋:“如來自已功德具足,得正智故能知世間一切心念。”
《十號經》中為“世間解無上士”,解釋:“正覺正知名世間解……;唯佛第一最上無等,名無上士。”[8]
無上士調御丈夫(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,又譯無上丈夫調御士)
编辑
(梵語:anuttara,陽性單數主格:anuttaraḥ;巴利語:anuttara,陽性單數主格:anuttaro)
(梵語:puruṣa-damyasārathi,陽性單數主格:puruṣa-damyasārathiḥ;巴利語:purisa-dammasārathi,陽性單數主格:purisa-dammasārathi)
《成實論》為“無上”解釋:“知所念已而為說法,故名無上。”,為“調御”釋:“調御所當調者無不調伏,已調伏者永不敗壞。”
《十號經》解:“佛是大丈夫,而能調御善惡二類。……佛以第一義善涅槃之法,顯示調御令離垢染,獲得最上寂滅涅槃,是故得名調御丈夫。”[8]
《大智度論》為“無上”解釋:“如諸法中涅槃無上,眾生中佛亦無上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為“無上士調御丈夫”解釋:“人中最勝,餘不能加,名無上士。……佛是丈夫,能調丈夫,是故號佛調御丈夫。”[8]
「anuttaraḥ」在梵語中兼有名詞(意謂至高無上者)與形容詞(意謂至高無上的)雙重詞性,如果當名詞用,則「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」如同是二個名號。如果佛的其他九組名號的涵義難以被合併其中二組為一組,或刪去其中一組,則為了將佛的名號總數維持在十個,可採用「anuttaraḥ」的形容詞詞性,將「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」整組詞的涵義理解為「至高無上的調御丈夫」以作為佛的其中一組名號,此時「至高無上的」這個形容詞是用來描述調御丈夫已經具有的高超性質。
天人師(Śāstādevamanuṣyāṇāṃ)
编辑
(梵語:Śāstṛ,陽性單數主格:Śāstā ;巴利語:Satthar,陽性單數主格:Satthā)
(梵語:deva-manuṣya,陽性複數属格:deva-manuṣyāṇāṃ;巴利語:deva-manussā,陽性複數属格:deva-manussānaṃ)
《成實論》解釋:“所調伏者天人是也,故名天人師。”
《十號經》釋:“所有苾芻、苾芻尼、烏波塞、烏波夷、及天上人間、沙門婆羅門、魔王外道、釋梵龍天,悉皆歸命,依教奉行,俱作佛子,故名天人師。”[8]
佛(buddho)
编辑
(梵語、巴利語:buddha,陽性單數主格:buddho)
《十號經》解釋:“智慧具足三覺圓明,是故名佛。”
《大乘義章》釋:“能覺無量諸煩惱已,令諸煩惱無所能為,故名為佛。……既能自覺,復能覺他,覺行窮滿,故名為佛。”
《大智度論》解:“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眾生數、非眾生數,有常、無常等一切諸法,菩提樹下了了覺知,故名為佛陀。”[8]
世尊(bhagavān,又譯薄伽梵、婆伽婆)
编辑
(梵語:bhagavat,陽性單數主格:bhagavān;巴利語:bhagavant,陽性單數主格:bhagavā)
《成實論》解釋:“如是九種功德具足,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,故名世尊。”
《大智度論》解釋:「婆伽婆者……是名『有德』……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,故名婆伽婆……是名『有名聲』……是人能破淫怒癡故,稱為婆伽婆。」…………「得是九種名號,有大名稱,遍滿十方,以是故名婆伽婆。」……「一切所願具足故,名『有德』。」
《十號經》解釋:“謂以智慧等法,破彼貪瞋癡等不善之法,滅生死苦,得無上覺,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,故號世尊。”
《法蘊足論》解釋:「謂有善法,名薄伽梵……或脩善法,名薄伽梵……圓滿脩習身戒心慧,成就大我,無限無量,成無量法,名薄伽梵……具大威德,能往能至、能壞能成、能自在轉,名薄伽梵……又佛世尊,永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、永破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、永破當來生老病死,名薄伽梵……又佛世尊,於未聞法能自通達得最上覺,成現法智、無障礙智,善解當來脩梵行果,為諸弟子分別解說,設大法會普施有情,名薄伽梵……又佛世尊,為諸弟子隨宜說法,皆令歡喜恭敬信受、如教脩行名稱普聞,遍諸方域無不讚禮,名薄伽梵。”
據《中部》的複註(ṭīkā),薄伽梵又名為「天中天」(yato bhagavā ‘‘devātidevo’’ti vuccati)[9]。早期來華的佛教譯師,如支婁迦讖等,亦會把薄伽梵譯為「天中天」[10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