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置若罔闻
拼音: zhì ruò wǎng wén
基本释义: 形容听见了不加理睬。
详细释义:置:放,摆;若:好像。放在一边,好像没有听见似的。指不予理睬。
成语出处:明·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:“当中书言时;沈宜厉声力折;只因心中恼他;置若罔闻。”
例句:对学校的规章制度,有的同学~。
反义词:聚精会神,刮目相看,拭目以待,如雷灌耳,耳濡目染,念念不忘,耿耿于怀
近义词:置之不理,视若无睹,束之高阁,置之度外,熟视无睹,习以为常,漠然置之,听而不闻,不以为然,视而不见,不闻不问,等闲视之,充耳不闻,置之不顾
成语典故:
相关谜语:
结构形式:偏正式成语
组成汉字:置,若,罔,闻
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
读音正音:置,不能读作“zhǐ”。
成语易错:置,不能写作“知”;罔,不能写作“冈”或“网”。
成语辨析:置若罔闻和“置之度外”;都含有“不放在心上”的意思。但置若罔闻指对批评、劝告、请求、抗议等不予理睬;“置之度外”指把生死、荣辱、安危、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。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英语翻译:to turn a deaf ear to (idiom); to pretend not to hear
成语造句: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,莫不欢天喜地,独有宝玉置若罔闻。(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六回)
成语繁体:
第一个字是的置成语:置之度外,置若罔闻,置身事外,置之不理,置之脑后,置酒高会,置于死地,置而不问,置诸度外,置之弗论,置水之情,置之死地,置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死地而后快,置之死地而后已,置锥之地,置诸高阁,置之不问,置水不漏,置棋不定
第二个字是的若成语:旁若无人,口若悬河,固若金汤,寥若晨星,置若罔闻,冷若冰霜,判若鸿沟,噤若寒蝉,奉若神明,判若两人,洞若观火,呆若木鸡,旷若发蒙,亲若手足,重若丘山,契若金兰,字若涂鸦,判若两途,廖若星辰,天若有情
第三个字是的罔成语:置若罔闻,协私罔上,营私罔利,魑魅罔两,欺公罔法,名垂罔极,欺君罔上,胁从罔治,附下罔上,昊天罔极,欺主罔上,附上罔下,螭魅罔两,欺天罔人,欺世罔俗,欺上罔下,皡天罔极,欺天罔地,极天罔地
第四个字是的闻成语:默默无闻,闻所未闻,充耳不闻,湮没无闻,置若罔闻,博识洽闻,骇人听闻,所见所闻,孤陋寡闻,昧昧无闻,先斩后闻,鸡犬不闻,漫笔延闻,遐迩著闻,欲人勿闻,款学寡闻,寡见鲜闻,没没无闻,鸡犬相闻,博见洽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