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在线记者 陈婷
7月3日下午,成都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。这是成都历史上最早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,也是成都市在中心城区“5+2”区域第一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。
这场暴雨具有哪些特点?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雨?这轮降水天气过程还要持续多久?接下来成都的天气如何?7月4日,四川在线记者采访了成都市气象台副台长张涛。
据介绍,此次过程具有突发性强、累计雨量大、小时雨强大、极端性突出等特点。成都市气象台的实况监测显示,7月3日7时至7月4日7时,全市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青羊区人民公园、达353.8毫米,突破了中心城区“5+2”区域于2010年6月3日创下的日降雨量极值纪录267.4毫米;在此期间,全市最大小时降雨量为102.2毫米,于7月3日18时出现在青羊区人民公园,居中心城区小时降雨量历史第三位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轮强降雨过程中,彭州白鹿镇和龙门山镇日降雨量也突破了本站历史极值。
7月3日,在蜀都大道水碾河路与水碾河南路十字路口,市民在暴雨中艰难前行。四川在线记者 华小峰 摄中心城区成为降水核心,这种情况在成都历史上并不多见。为什么会这样?
“从气候统计平均值看,成都市平均降雨量自西向东是逐渐递减的,但是就每次过程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。历史上,在成都中心城区也曾出现过极端强降雨天气,不过此次表现出的极端性更强。”张涛解释说,在本轮降雨过程中,成都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,大气层结呈高能高湿强不稳定状态,容易出现局地热雷雨。中低层的强偏南风源源不断地向成都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,叠加中心城区的城市热岛效应,促使对流云团在有利环境条件下自南向北不断生成发展,形成明显的“列车效应”,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此次中心城区的极端强降雨天气。
所谓“列车效应”,是指这样一种现象:长时间的降水并不是因为一块稳定不动的降雨云团造成,而是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块铁轨一样,对流系统反复生成发展,使很多降水云团先后经过同一个地方,造成同一地区出现长时间降水的情况。
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,成都市气象台预计,本轮强降雨过程将于明天(7月5日)白天明显减弱,但局地阵雨或雷雨天气仍将多发。
预计今天(7月4日)晚上,成都全市仍有强降雨天气,将普降中到大雨。主要落区仍将维持在西部,西部地区有大雨到暴雨,西南部局部地方有大暴雨,其间伴有4—6级偏北风,东部部分地方风力可达7级或以上。
接下来,本月成都市还将有3次降雨天气过程,预计出现时段分别为7月16日至18日、21日至23日、27日至29日。
张涛特别提醒公众:
① 此次天气过程暴雨后续主要落区仍集中在成都市西部,累计雨量大、小时雨量强,彭州、都江堰、崇州、大邑、邛崃等地质灾害易发区(市)县的降雨与6月下旬强降雨落区高度重合,山区土体处于饱水状态,发生滑坡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,需加强灾害隐患点排查,做好防范应对,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山区游玩。
② 受持续降水影响,岷江流域出现涨水,有超过防汛安全保证水位的气象风险,上下游需加强联防,做好雨情、水情监测。公众尽量避免到危险河段游玩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